如何科學飲水促進身體健康
Q&A:科學飲水促進身體健康
科學飲水對健康非常重要,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科學飲水。丁邦晗博士特別提醒,一般公眾要定時、適量地補充水能有益健康,那么,究竟應該如何科學飲水,才能促進健康呢?
Q:每天的飲水量多少才適宜?
A:我們每天會通過皮膚蒸發、肺的呼吸、大小便排出水分。每天至少需要的水量在1500ml以上。高溫環境或有大量出汗時,通過出汗和呼吸的失水量較多,需要加大補水量;腹瀉的患者通過消化道失去的水大幅增加,也應加大補水量,尤其是補充平衡鹽。
Q:水每天要分幾次來喝?
A:每日每次的飲水量一般以250ml為宜,最好一次飲盡。避免每口間隔數分鐘,一口一口的飲,這樣稀釋了胃酸,影響食欲,同時也容易改變胃腸道的內環境,容易生病。
Q:早晚飲水有講究嗎?
A:對于老年人或者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血脂異常(高膽固醇血癥和高甘油三酯血癥)或高粘血癥的患者,早晨起床前飲一杯水可以減少中風、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,此類患者在睡前或起夜時也可少量飲水,其作用是可稀釋血液,減少血栓性疾病的發生。
Q:大部分人習慣口渴了才飲水,這正確嗎?
A:口渴是人體內缺水的表現。人體缺水后,血漿滲透壓升高,就會刺激腦內的渴覺中樞,提示要補水。成人感覺到口渴時一般缺水量為人體體重的2%以上。一個60kg體重的成人補水量應該在1200ml以上。每天每時每刻人體都在丟失水,所以要養成定時定量飲水的習慣。
水與中醫養生:養生即“治未病”
祖國醫學博大精深,尤其注重養生,對于如何用喝水來養生,有著深厚的學問。丁邦晗博士指出,中醫之所以重視養生,因為它是中醫“治未病”的重要措施。所謂“治未病”,包括“未病先防”和“既病防變”兩層含義。
中醫認為水對于維護人體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飲食物(包括飲用的水)中的“水”進入人體后經脾(脾主運化)、肺(肺主通調水道)、腎(腎主水)、膀胱(氣化)等臟腑的代謝,生成營養物質(化為水谷精微),潤滑臟器或營養全身,其代謝的廢物通過尿液、汗液等方式排出體外。水谷精微在體內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可以化為“津”、“液”、“血”、“精”等一系列屬于“陰類”的物質。
中醫認為水液的代謝與五臟六腑均可相關,最相關的二臟為腎和脾,腎陽和脾陽是水液代謝的原動力,當腎不能主水,脾不能運化水濕時,體內就會出現水液潴留,導致水腫等疾病的發生。
注意事項:不同體質飲水方式不同
中醫認為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。因此,針對不同體質的人,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也應有所差別。同樣,不同體質的人,飲水也應有所不同。以下是丁邦晗博士給讀者的一些飲水建議。
中醫所謂人的體質是根據陰陽五行、臟腑、精氣血津液等基本理論來確定的,最多見的有9類:平和質、陰虛質、陽虛質、氣虛質、瘀血質、痰濕質、濕熱質、氣郁質、特稟質。那么,這9種不同體質的人如何飲水才是科學呢?
●平和質:陰陽基本平衡,飲水量宜適中。
●陰虛質:容易夜間盜汗,體內陰液不足,也容易生內熱,故飲水量宜多,宜飲偏涼的水,以養陰清熱。
●陽虛質:體內陽氣不足,不能溫化水液,飲水量宜少,宜飲溫水,以溫化水液。
●氣虛質與陽虛質:氣虛質的人常白天自汗,動則尤甚,飲水量宜適中,宜多次少飲,避免冷飲,因冷飲可損傷脾胃。
●瘀血質:血液粘滯,易生血瘀證,出現疼痛性疾病,從美容的角度看也最容易出現皮膚粗糙,此類人的飲水量宜大,溫水較好。對于血瘀質的人,飲水量多可能有美膚的作用。
●痰濕質:體內水液的代謝異常,表現為口渴,但飲水量不宜多,少量多次飲溫水較好。濕熱質的人在廣東地區較多,體內濕邪不化,加之熱蒸,體內常缺水,但不欲飲,宜多次少量飲水,空腹飲水較好。
●氣郁質:常有肝氣郁結,空腹飲水體津液流通,有助于疏肝理氣。
●特稟質:根據缺水的程度適量補水較好。
飲水時間表:每天八杯水
一個人每日至少飲水2000ml,建議飲水時間及飲水量分配如下:
7:00:早晨起來喝一杯淡鹽水或涼白開水,約300ml。可以補充夜晚流失的水分,清腸排毒。半小時后,再用早餐。早晨喝水,直接進入人體,促進腸胃蠕動,利于排便,對習慣性便秘的人很有幫助;清晨飲水可以稀釋血液,減少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。
8:30:到工作單位后喝250ml。清晨的忙碌使水分在不知不覺中流失了很多,這時候補水特別重要。
10:00:飲第三杯水,約250ml。
11:30:午餐前飲250ml,午餐前適當喝點水有助于激活消化系統活力,但也不要喝完后馬上就進餐。
12:30:午餐半小時后,可以少量喝些水,約200ml。
14:30:上班前喝杯清茶消除疲勞,給身體充充電,這一杯水很重要,約300ml。
17:30:下班前喝約250ml。忙了一天,身體里的水分也消耗得差不多了,這時候補水還能帶來腸胃的飽脹感,減少晚餐食量,特別適用于想減肥的人士。
22:30:臨睡前1至半小時喝約200ml水。